北京中医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北京社区垃圾分类影响因素研究

一、北京社区垃圾分类影响因素调查

(一)调查目的

深入调查研究北京社区垃圾分类现状,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北京社区垃圾分类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其中存在的具体困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科学客观地提出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既为北京社区垃圾分类的普及与实施提供有效借鉴,也可促进居民提高环保责任意识,减少北京垃圾污染程度,提高资源合理化利用率,提升北京环境治理效果。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问卷和对北京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而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三)北京社区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通过访谈和问卷结果可以发现,影响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自身意识淡薄、设施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方面。(1)环保意识不足及认知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当前北京垃圾分类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整体不高。首先,意义认知是指居民对垃圾分类意义以及重要性的认知,居民具有一定垃圾分类意识但认知程度仅达到普遍环境问题,尚未有更深认识和联系自身生活的意识。其次,垃圾分类的主观认知是指居民对垃圾分类相关信息在主观上是否知晓。由于我国在垃圾分类的立法普法方面暂时不够全面明确,居民对于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管理方法认知程度不高。垃圾分类的客观认知是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及具体分类标准是否明确。居民目前对垃圾后续处理方式了解非常浅薄。垃圾分类的法律规定方面尚未完全普及到居民,居民不清楚违规投放的后果也导致少数人出现偷懒钻空子的现象。最后,垃圾分类的价值认知是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价值评价是否符合实际。当前大部分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很有意义,但普遍依赖法律的强制性,并未形成正确分类并投放垃圾是公民应尽责任的意识。(2)硬件设施缺陷。垃圾需按类分装收集,而塑料袋难以降解,直接扔进垃圾桶会阻碍垃圾循环利用,减慢降解。一些社区提出“垃圾破袋”的规定,但居民怕弄脏手仍直接将塑料袋扔进垃圾桶,如此便降低了分类的效率,不利于垃圾回收利用,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小区是脚踩翻盖式垃圾桶,设备老化难以打开桶盖,需要居民动手开盖。且每逢闷热季节,垃圾桶散发难闻气味,居民怕弄脏手将垃圾放在垃圾桶盖上或垃圾桶附近,加大了垃圾回收难度。垃圾分类实施后,由于设施更换,部分垃圾桶被收回,而居民出于方便将垃圾扔在原垃圾桶放置点,破坏了小区环境,加大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3)奖惩力度不足。从2020年5月起实施的垃圾分类奖惩措施全面涉及了垃圾分类热点问题,但经调查发现,奖惩措施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居民自愿进行垃圾分类。如一些人在无人看守时不顾后果把垃圾乱扔。因此要将垃圾分类由倡导性上升为义务性条款,变为个人社会义务,这部分还有待完善。

二、对策建议

(1)提升居民认知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关联到居民自身生活,应树立从我做起的意识。立法普法方面也要辐射到居民层面,让居民了解法规条例内容及惩罚措施才能对规章制度产生敬畏,遵守规章制度进行分类。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较匮乏,社区可举办一些垃圾分类相关活动,向其普及如何正确垃圾分类及后续运输处理的相关知识。(2)改善硬件设施。针对“垃圾破袋”问题,一些小区自制“破袋神器”方便居民直接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对于翻盖垃圾桶投放不便问题,可用绳子和滑轮辅助翻盖,并提高清洁频率。而居民区更换或设置垃圾桶时应考虑居民的便利程度,并与垃圾车做好对接,方便垃圾收集。改善硬件设施是垃圾分类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政府可设置创新比赛征集创新思路,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助力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3)制定奖惩措施。快递包装的环保材料是当下的一个难题。政府可筛选一些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其设计一些可重复使用、成本较低的产品,投入到市面上使用。惩罚并举这一举措比较复杂,政府应根据垃圾投放情况设定一系列细致的惩罚条例。且对垃圾负责人的相关问题还需更加细化,应让垃圾责任人明确职责,将责任下放居民本身,既减轻责任人的压力也能促进居民更好实行垃圾分类,帮助社会更快进行全面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