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医文化丨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

导读:近代是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西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

?

近代(公元1840——1949年)


?

吴其濬、唐容川


?

吴其濬(1789 — 1847年),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清代著名植物学家,除植物学外,在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在植物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于他作为一名清代封疆大吏的历史影响,清道光二十八年该书木刻本出版(1848年),该书的问世把我国传统植物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世界植物学界产生深刻影响。19世纪70— 80年代,流传到法国、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学和中医学的重要著作。

?

唐容川(1846-1897),即唐宗海,清代医学家、经方家,也同时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著《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两卷(1892),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在内科的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对此后中西医汇通论者影响较大。他重视气血说,著有《血证论》8卷(1884),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影响,讨论气血水火关系以及血证与脏腑、脉证死生、用药宜禁等问题。提倡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较为实用。另有《本草问答》两卷(1893),议及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1893)和 《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1893) 则是对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论浅注》两书的删补、正误,并合中西医之说而成。以上五书合称《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唐宗海在维护中医,融合西学的同时,认为宋元以后的医学水平不如《伤寒论》以前。

?

?

费伯雄


?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

?

孟河学派

?

孟河学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聚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

?

东华医院


?

香港东华医院(后来扩展成为东华三院)创立至今已逾140多年。它对香港社会有着多层面的深远影响。目前从社会史甚至医疗史的角度, 都己有较多的研究,不过专门从中医史角度的研究尚不多。东华医院创立之初纯用中医中药,可称是近代最早的中医医院,但至20世纪中叶却转变成为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性医院。它的发展与转变历程,尤如--个多棱镜,折射着中医在近代社会面对的种种问题与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