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武汉中医药制造工业发展历程 历史文献研究
捐赠现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徐颖 通讯员小吉)1957年的药盒、1962年的挂历、1964年的药方手册……一件件老物件见证了新中国中医药工业发展从传统到现代、从作坊到工厂的沧桑巨变。3月9日上午,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武汉历史文献研究者刘宇,将自己私人收藏的一批有关中医药的历史物件捐赠给了国药集团中联药业。
当刘宇拿出一件1957年的驴皮胶药盒的时候,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总经理蒋焘显得有些激动,因为药盒上写有“武汉市公私合营中联制药厂”,这个正是中联制药药业最初的名称,中联的由来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汉口199家中医药店铺药房联合成立的药厂。
蒋焘介绍,现在汉口有一个药王社区,药王社区在清代康熙年间以药王庙为核心,周围有药帮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六巷,这几个巷子里全部是做药的店铺,就在今天汉口的江汉路旁边,那是武汉最核心的位置。
金同仁、陈太乙、初开堂、九千年、刘有馀……这些在汉口走过几百年历史的中医药字号大多采用前店后场的中药作坊模式。而由他们联合组成的武汉市中联制药厂,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中草药的工业化生产,让中药这个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升级为标准化的工业制药。中医药工业在上世纪50年代后发展迅速,成为继钢铁之后,武汉又一代表性的工业门类之一。
武汉历史文献研究专家刘宇表示,从当年的药盒、挂历、中医药手册本来看,其产品制作精良,很多插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些物件,是武汉制药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也是新中国制药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只有尊重历史,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来源:楚天都市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