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熟地黄
一、典籍摘要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
《药性歌括四百味》:“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本草利害》:“〔害〕按熟地乃阴滞不行之药,大为脾胃之病所不宜。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液中应避地黄,故用宜斟酌。胃虚气弱之人,过服归地,必致痞闷食减,病安能愈。”“〔利〕甘微温,补脾、肝、肾,养血滋阴,为壮水之主药。”
《本草备要》:“滋肾水,补真阴,填骨髓,生精血,聪耳明目(耳为肾窍,目为肝窍。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聪),黑发乌髭。治劳伤风痹,胎产百病,为补血之上剂”
《冯氏锦囊秘录》:“大补血衰,倍滋肾水,填骨髓宜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折跌绝筋伤中,五劳七伤血痹,五脏内伤,补绝纹断,通血脉益气力,聪耳目乌须发,退虚热而润燥,补精血而调经。伤寒后,胫腹最痛者殊功,新产后脐腹急痛者立效。浊中浊者坚强骨髓,内伤之病肝筋肾骨受之。熟地专滋肝肾,而内伤筋骨髓肾所之必用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活血气,封填骨髓,滋肾水,补益真阴。伤寒后胫股疼痛,新产后脐腹难禁。利耳目,乌须发,治五劳七伤,能安魂定魄。
熟地黄为补血之剂,而心与肝,藏血生血者也,故能入焉。其色黑,其性沉阴重浊,经必受其益,而劳伤惊悸,并可痊矣。
地黄花、叶
《本草新编》:熟地,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真阴之气非此不生,虚火之焰非此不降。洵夺命之神品,延龄之妙味也。
世人以其腻滞,弃而不用,亦未知其功效耳。夫肾有补而无泻,是肾必宜补矣。然而补肾之药,正苦无多。山茱萸、牛膝、杜仲、北五味之外,舍熟地又用何药哉。况山茱萸、牛膝不可为君,而杜仲又性过于温,可以补肾火之衰,而不可补肾水之乏。此熟地之必宜用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或谓熟地至阴之药,但其性甚滞,多用之而腻膈生痰,万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自神农尝草之后,将此味失谈,遂使后世不知其故。虽历代名医多有发明,而亦未尝言其秘奥。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毛蕊花糖苷、单糖和多氨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020%。
作用:本品有促进造血、增强记忆、增强免疫、降血糖等作用。
药理:有强心、利尿、抗过敏、降血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