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制宜”强基层 共创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刘映)“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之一,只有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以及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至今已一年,全国各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如何,提出了哪些特色举措?新华网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底,各地结合中医药工作实际,“三因制宜”,固本强基,形成了许多“亮点”。
建体系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
北京、重庆等地针对中医急诊急救能力不强等问题,支持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控流程进行改扩建及功能布局调整,加强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全面提升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和水平。河北出台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上海积极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开展中医优质品牌社区行;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开展中西医汇聚创新。江苏将加强中医院建设纳入《关于排查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突出民生问题推进方案》,实施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浙江支持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构建县域中医整合型服务体系,实现县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湖北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区创建。广西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贵州开展全省7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甘肃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扶贫工作。青海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县级中藏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并遴选建设40所示范中藏医馆。
抓质量 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在朝阳区试点开展中药饮片质量责任师制度,开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验收岗位人员强化培训,开展“中药饮片护堤工程”,推进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再加工管理。上海依托行业协会开展中药饮片追溯体系研究,开展11种中药饮片的追溯体系试点。黑龙江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定制药园种植地区,助力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江西推进鄱阳、兴国、安远、吉安、永新五个县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河南成立中医医院药事质控中心,开展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采购验收专项检查。湖北制定了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实施方案,打造荆楚药材品牌。西藏抓紧研究制定现代化藏药产业发展规划、藏药材规模化种植规划和藏药资源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夏研究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中草药加工、中药材种植基地、流通体系建设等,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育人才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各地积极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和优秀临床人才、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等培养。北京将名中医评定制度纳入地方中医药法规调整范畴,明确名中医评选的长效机制。河北实施“名医入冀计划”,引进院士和全国名中医18人,在河北建立工作站。山西省卫健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方案》。江苏开展中医经典巡讲活动,组织高水平师资,以中医经典理论和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训中级以上中医医师。河南与外省市联合举办仲景书院,培养仲景国医传人。北京、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实施省级中医大师、名师评选培育,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重庆开工建设中医药学院,填补了没有独立设置中医药类大学的空白。在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中单设中医药评委会,单独设置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二级岗标准。青海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适当放宽中藏医药专业师带徒人员的职称评价标准。新疆启动“西医学习中医”培训项目,采用“一年制、二年制”培养周期,每年培养总人数为2400人。
强机制 完善有利于中医药提供使用的政策机制
福建遴选一批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收付费改革范围,推动出台一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政策。浙江研究制定改革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政策措施,优化中药制剂注册、备案和调剂管理。山东积极推动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全省调剂使用品种达到180种。广东积极推进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力破解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广西推动壮医经筋针刺等17项壮瑶医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甲类项目管理。重庆推进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贵州加快推进中医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在遵义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青海积极争取藏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8种民族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55种藏药纳入省医保药品目录。出台扩大中藏药制剂调剂使用范围和延长调剂使用时限等政策,共有485个中藏药制剂品种调剂到省内69家医疗机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