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医教协同的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医药的发展为我国人民繁衍昌盛做出重要贡献,随着《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发挥日益独特的作用。“西医学习中医”(以下简称“西学中”)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形式之一,能够提供具有中国原创的医学人员成长路径,使大量西医临床医生能够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看病治病,完成从西医临床医生向中西医结合人员的转化[1],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可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人才支撑。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提出:“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近年来,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西学中培训,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西学中学员积极性不高、培训方式简单等。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探索改革西学中人才培养,挖掘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培训方式,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是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 西学中培训发展脉络

西学中培训是我国独有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发展逾60年。西学中学员在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西学中培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的一系列批示开始。1958年毛泽东同志批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并号召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从此开始 “西学中”教育。全国各地掀起西学中的热潮,其中西医领域的张孝骞、吴英恺、林巧稚等等,都以不同方式参加学习。林巧稚大夫向西苑医院妇科钱伯煊大夫学习中医学知识,吴英恺院士向蒲辅周大夫学习中医治疗食道癌临床经验[2]。同时在西学中培训引入师徒制学习,有一师一徒和多师一徒等形式,例如陈可冀院士拜冉雪峰、蒲辅周和岳美中为师。这些中医大师没有门户之见,将毕生的经验传授给西医医生,引领进入中西医结合的大门。这一阶段涌现大量中西医结合专家,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其中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当时西学中学员之一。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近20年来,各地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训班基本停办,中西医结合重心放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院校教育。各地成立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学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立中西医结合学院,以医院、学会、学院为主开展一系列西医学中医活动[3]。

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今。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西学中培训从法律制度层面予以保障,各地西学中培训工作发展迅速。

今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医药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16年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其中指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学习中医”。2017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也同样指出要“鼓励西医师全面、系统学习中医”。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的地方文件,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

各地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西学中培训,探索西学中培训模式。2009年甘肃省开展西学中培训,要求西医晋升高级职称,必须通过中医学考试,西医考职称时加考20分中医内容。各省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大多都举办西学中培训班,比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提出大学与政府、医院和培训基地协同,共享人才、资源、信息,构建多元协同的西学中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湖南中医药大学采取与政府共同制定教育培训方案,下基层、全脱产等形式开展西学中培训;浙江中医药大学大力推动校际交流,邀请各地名中医为西学中学员讲课,促进中医流派经验的分享;福建中医药大学采用订单培养形式,遴选师资,与医院合作开展西学中培训。各地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西学中培训,比如绍兴市中医院尝试导师制结合西学中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二 西学中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重视不足影响西学中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从西学中发展脉络看,西学中培训中卫生主管部门起到推动作用。西学中培训大多是自上而下开展,即卫生主管部门发文指导、各级学校遴选教师、承办西学中项目,医院遴选参训人员。由于西学中培训见效慢,西医对中医学习有抵触情绪,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对西学中培训投入和支持存在区别,培训人员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西学中学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