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Nvivo软件的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质

2019年12月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中国研究者发现此类疾病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并将其命名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2019-nCoV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2],同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3].随着疫情的蔓延,截至2020年2月13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3 85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 723例,累计死亡病例1 380例[4].为遏制疫情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共同制定并修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5版)[5],有效指导并规范了疾病的诊断与救治工作,发挥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

虽然中西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不断深入、诊疗经验不断总结积累,但是目前疾病防控形势仍旧严峻,我们认为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基础上拓展创新,结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疫情防控政策和方案的实施、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质性研究是将研究者作为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6].质性研究具有设计灵活、多种资料收集方法相结合、能够探索事物内涵和实质的特点.质性研究中具体方法有个案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等[7],其中基于个案研究法的访谈调查法为最主要的方法.目前,质性研究已经从社会科学领域拓展到如护理学等医学领域中.

当前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进程中,部分医生治疗经验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使得研究结果不能进行统计学假设检验,只能对个体化证据进行定性描述;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具有复杂化特点,不适用于标准化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通过澳洲QSR公司研发的国际主流质性分析软件Nvivo[8],以扎根理论为框架、合众法为模式,基于中医药防控疫情访谈材料分析,关注疫情防控的动态变化,多角度深入发掘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从定性的层面为中医药定量研究的实施提供借鉴和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研究资料:访谈类资料,包括视频和文本,来源途经为互联网;(2) 研究对象:中医药专家、中医临床医务工作者、政府公职人员、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3)研究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受到时间限制,疾病名称可以有更新变化,但必须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4)干预措施:如研究对象为患者,须接受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时间和疗程没有限制;(5)评价内容:4类研究对象中至少有一类人群对中医药治疗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引自第三方,评价内容没有具体限制.

1.2 排除标准

(1)非访谈类资料或访谈类资料与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相关;(2)重复发表的访谈资料;(3)经组内讨论分析有明显错误理论和认识的访谈资料;(4)研究对象为上述四类人群之外或与中医药不相关;(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未接受中医药相关治疗.

1.3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1)访谈资料来自互联网,搜索引擎选择百度(),高级设置中将搜索时间限制为2019-12-1至2020-2-12,类型设置“所有网页和文件”,不设置“具体站点内检索”;(2)检索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中医药”的组合;(3)检索语言设定为中文.

1.4 资料筛选与提取

(1)成立访谈资料检索工作小组,共有4名研究者,其中包括两名检索者、一名Nvivo软件分析者和一名中医药领域指导专家;(2)两名研究者分别检索并保存相应文本访谈资料到Microsoft Word软件中,视频访谈资料下载至文件夹中,同访谈资料原网页一同保存并建档;(3)建档工作完成后,两名研究者采用资料分析合众法[9],针对访谈资料进行连续反复交叉比对,讨论不一致的访谈资料,排除不符合要求的访谈资料;(4)两名研究者如果存在分歧,则与工作组内第3名研究者讨论,最终达成一致.

两名研究者分别在Nvivo软件中对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访谈资料的内容进行编码(code)并设计节点(node),包括树状节点和自由节点,并针对访谈的案例设计案例节点;如果同一段文字描述涵盖几个不同节点,则将其标记在不同节点中;编码完成后两名研究者针对Nvivo软件下节点及子节点的内容进行深度讨论补充,针对一些节点进行合并重组,形成相对一致的编码节点,之后由第3名研究者就节点逻辑性再次进行核查完善;研究者为针对访谈对象的案例节点设计不同属性(例如访谈对象的性别、年龄、专业、态度等),并在组内专家指导下经讨论后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