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贵州基层中医药发展路径探
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协调,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能够较好适应社会关系的综合状态[1]。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长河里,为人民健康乃至人类健康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无论是日常养生保健,还是疾病防治,哪里有健康需求,哪里就有中医药的天地。这充分表明中医药对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不可磨灭的、经久耐用的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在服务贵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绿色发展的标志。因此,贵州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以大力发展中医药。贵州省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贵州拥有“天然氧吧”之称,处处金山银山,山清水秀,适合多种中药材种植;截至2019年6月,贵州各地种植天麻、太子参、百合等中药材80余种,种植面积近800万平方米;同时,贵州拥有4800多种野生中药材,居全国第二位;贵州人民“靠山吃山”,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广大民间常常把中医(草)药作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首选方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接受率较高。
二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那么,发挥中医药在人民群众养生保健、身心调理和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是中医药独特有效的优势所在。因此,贵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健康乡村,需要充分利用贵州发展中医药的得天独厚优势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三是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造福之举。中医药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贵州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知晓率、信赖度、使用率都较高。目前,在贵州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中,指导群众种植中药材收到了积极效果,形成了农康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因此,贵州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协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光明。
四是提高中医药话语权、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展中医药、推广应用中医药,加强具有中国风格、本土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并积极引导中医药人才到乡村、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服务,提高乡村医生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乡村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路径,是提升中医药在贵州基层话语权的十分重要的手段。
二、新发展理念在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构想
一是加快中医药模具产品研究,创新中医药普及形式,寓乐于医。我们可以将中医药经典语句、名医名句雕刻印制在一些常用的模型用具上,比如康复所用磨砂板,拔罐所用的罐具,儿童玩具等,或是使用一些产量大、价格适宜的中药材制作医疗用具(牛角刮痧板,香樟刮痧板)或日常用具(如檀木梳、牛角梳),通过实用产品,普及中医药常识,达到“寓乐于医”的目的。这是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途径之一。
二是加强中药材种植培育力度,提升中药材观赏价值,促进中药材种植与旅游融合,实现医旅一体化。根据道地药材种植规律,或者药材对地理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大力开辟中药材种植基地,既可以达到中药材保值增产目的,又可以构建新的旅游风景线,保护生态平衡;无论平地抑或山峦,不同药材相兼组合成,让大地变“书籍”、让山川变“文化旅墙”,从而实现医旅一体化。这是中医药“绿色发展”形式之一。
三是强化中医药著作进课堂,彰显中医药名著育人价值,促进医教深度协调融合。学校可以提高中医药经典著作进课堂的比例,更是要把名老中医、民间具有独特技能的中医人员的经验整理成册,把大师名师与“大国工匠”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名师、民师进课堂的良好氛围,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临床实践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