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医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研究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认可,而跨文化认同则是建立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之上,个体对外来文化或者文化群体的理解和认可。跨文化认同超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消融了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弥合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中医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以人为本,调和致中”的内涵与核心价值。海外的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载体,是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阵地,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1 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认同情况

中医药以其临床有效性造福全人类,并作为一种富有哲思的民族医学在世界多元医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医药以医疗开道,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目前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已先后在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机构近700家。

2 中医药文化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现状与问题

自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到目前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跨越式的发展态势不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也主动顺应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大势。

孔子学院总部负责管理、协调与评价中外方大学与孔子学院的相关工作与事项,为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孔子学院抹上了一层“官方色彩”。孔子学院在众多的跨文化传播组织中独树一帜,已成为特殊的跨文化传播者。“一带一路”为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众多孔子学院都开展了太极、中医等课程和丰富多彩的中医药体验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

2.1 传播者来源丰富,专业性不足

笔者通过整理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公布的国家公派出国教师和志愿者岗位的申请条件发现,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和志愿者岗位一般要求文科背景,专业来源丰富,对语言和汉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并未对申请者的中医药专业领域文化做出明确要求。也就是说,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们可能并没有中医药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也无怪乎通过数据分析,在2016年仅有17.3%的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药课程,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研讨、体验等活动,82.7%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这也说明全球孔子学院讲中医、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工作还大有可为。

要实现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价值目标,孔子学院的传播者应通晓汉语、外语、中医技术语言三种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异域文化、中医药专业领域文化三种场域文化,同时具备语言操控、文化传播、中医领悟三种能力,因此,今后在选拔和培养国家公派出国教师和志愿者在专业性方面可逐步提高要求。

2.2 传播内容重实用技术,轻系统理论

中医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病患的慢病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可以防“未病”,还可治“已病”,其独特疗效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对于海外市场而言,疗效便是中医药跨文化认同的根本。由于中医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体系相差甚远,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传播多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汤药、成药、敷贴、熏洗、药膳等临床调治方法为主要呈现形式和内容,“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中医药文化精髓有待深入挖掘。

目前全球78个国家已有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药文化课程,受到各国师生和民众热烈欢迎。一些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如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与伦敦南岸大学社会关怀学院合作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为本校中医学专业开设中医临床汉语等中医特色课程,美国奥古斯塔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将中医学、经络腧穴学等课程植入该校学分课程体系等,其余非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开展的如食疗、太极、武术等中医药相关的教学、文化活动则主要停留在养生保健层面上,言之尚浅。这种零散碎片式传播不利于规模化和系统化,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有限。